如果我理解得没错的话,您问的所谓“白话”应该是指用平实易懂而又切近人情的语言来表达吧?
也是我近年来一直在思考琢磨的,按理说网络时代,大家都在尽可能地使用一些越发大众通俗化的方式来表达,应该是会越发有其广泛的动力的,可是我反而觉得今天的语言和文字那种动人的力量却越发稀少了,甚至演化成了玩文字游戏的段子横行的情况。
人其实很大程度上是活于语言之上的,无论你表达呈现自己,还是思考问题时,都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自从当了父亲之后,我对孩子在语言文字的文化人格养成很是在意,所以在从根源琢磨的过程中,我有了一些自己的体会,分享如下。
首先,我们成长过程中的母语环境和经历被大大地稀释了。其实汉语是以文字为核心的语言,所以各地的方言千差万别,有些地方隔着一个山头就相互听不懂了,可是并不影响我们构成一个共同的文化文明圈。相反,反而因此保留了很多方言文化的乡土生命力。
但是,现在的人从幼儿园开始,就必须得接受标准普通话的语境教育,自然而然地接触吸收方言母语的文化就少了。而且,普通话作为一种标准语境教育,就很难做到真正切合在地人的生长文化。比如我们的学校教育会教我们用成语表达,举个例“顾此失彼”是一个成语,而相对的我的母语闽南语对这个成语的表达则是“掠龟走鳖”,意思是抓了乌龟跑了王八,意思一样,可是就比较有画面感和过程感。而且一个人对母语的使用常常是会有一种浑然天成的节奏感,而对经过教育训练的文字的使用则很难达到这种无间的契合,那么表达出来的厚度和美感也就不同了。
当然,我这里并不是反对推广标准普通话,相反这是一个时代趋势的东西,是不可能逆潮流而动的。只是觉得我们应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多给孩子们一点方言母语的吸收,就犹如一个娃如果缺少了母乳的喂养过程,后天营养再调配得好,总少点天然之健。
其次,我们整个教育过程缺少了“认字”过程。想想我们上学过程中是怎么认字的,先学它的读音,讲它的意思,抄写一遍,然后是祖祠,祖句。有什么问题?有的,这个过程其实是字母文字的学习思路。前面我说过了,汉语是以文字为核心的,而汉字是象形文字。再看看古人是怎么认字的,古人的所谓“小学”有很大的组成部分就是指训诂,训诂就是认字。认字不仅是教读音和意思,更重要的是从汉字的源头、字形、演变、重要的经典出处等内容去学,包括一个字一个字怎样从大篆演化到楷书行草的写法,就是这样细细地学,积累个两三年,对于每天所使用的汉字的理解和今天真是不可同日而语了。
所以,有所谓的以前古人读三年私塾写出来的文章比现在的大学生还好,这样的说法其实并不夸张,而是这个识字过程对于人运用文字语言的打基础影响太大了。
当然,我依然无意于反对现行教育模式,但是就我自己而言,我希望能补补课。我这几年就开始重新以千字文为底本,一个字一个字地学认字,并做了笔记,准备将来教给自己的小孩。有兴趣的可以关注在下的千字文系列文章。
还有,就是我们对文字的敬畏感没了。以前,毕竟能认字的都是所谓地位比较高的读书人,观念里大家会对文字有敬畏感,现在这种感觉没了,不是不好,但也连带着不免用一种比较随便的态度看待文字。但是反而因为这样,把文字弄不自在了,于是变成争相说俏皮话和段子的语境了,反而没有那种真正经过沉淀由心而发的东西了。而“白话”真正可贵和动人的地方,并不是白痴师的“白”,而是这种真诚而又深切的直白。
所以,真正要把“白话”说好,我倒觉得应该重新找回对语言文字的敬畏感,即我一个文字表达出去的,是不是我所希望的真诚的自我,而不是各种躲在键盘后的各种无谓无常的“我”。
一点愚见,希望您喜欢我的回答。
手打完毕,走过路过戳个赞点个关注~
原创文章,作者:普尔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puerpx.cn/pxwd/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