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考生的满文作文,写得好(浙江省历年高考满分作文)

浙江高考生的满分作文,你觉得写得好吗?

我是文化领域创作者,森屿屿,很高兴回答。

最近浙江考生的这篇满分作文引发很多人的争议,其实也是引发对于教育的思考,何为好何为坏?为何满篇生僻词语的作文可以的到高分?我想这才是问题的缘由

  • 对于普通的文化读此篇文章会有些许的隐晦且难懂,让人有种阅读文言文的感觉,但对于文学造诣较高的人会明白这个考生的阅读量和文化储备是惊人的

对于初判39分,最终复判却得到满分的结果,其实还是能理解的,抛开文章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一些大众不怎熟知的典故,文章的立意并非传统的二分法去论述观点,所谓的综合二者的观念。该考生拿西方有名的《树上的男爵》这本书的深邃思想来隐喻自己的观点,看待传统的文化不是一味的继承,但对待新生事物也非一味的追求。因为摆脱传统文化的滋养,绝对的新其实是缺少一定的文化涵养的。就像曾经那些想要摆脱旧文化束缚,那些年所谓的追求新潮的”杀马特“造型尽管摆脱了旧事物的影响,但未免带点草率的创新就会给人一种土的既视感。

该考试的文章内核是面对传统先面壁再破壁,意在表达想要追求真正的特立独行不是一味的追求粗糙的创新。

  • 拿这件事去思考,但我们仍不可否认的是该考试的文化素养远高于普通考生,这也是为何的高分的原因,仅作个人的猜测或许阅卷老师也是为了鼓励考生进行深邃的思考,因为该考生的深邃思想掩盖了他表达晦涩的小问题

有人认为这篇作文有一定的炫技成分,但高考本质的目的也是为了甄选出优秀的人才,在这个前提下,所有考生也必然使出浑身解数去展示自己的才华,这也是无可厚非的。试问能有多少人能做到这个考生的阅读量和文化素材的积累?至少这一点是这个考生优于其他人的,对于文化的积累如此丰厚写出这样的文章,得到高分也是一种对该考生的认可和嘉奖。

为何有争议离不开这文章让大众读起来晦涩难懂,就个人的看法来说其实这篇文章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高分应得,但对于存在的小问题也需要相应的扣除一点表达分

引经据典没有错,但像《树上的男爵》这种并不是所有人都熟知的东西,在引用的时候,随后需要简单的解释其含义才是更为妥帖的。使用生僻字让人有种故作高深的感觉。像文章中“嚆矢”,“滥觞”,“振翮”等词汇本身是可以用相同意思的通俗词汇代替的,其实这三个词汇对应的意思分边是“响箭”(比喻事物的开端),“江河起源的地方”(事物源头的意思),“震动翅膀展翅高飞”(展翅高飞向上的意思)。

  • 就像鲁迅先生讽刺过过焚书不叫焚书,非写成“燔典”以示高深反而是浅薄的表现,该考生爱用生僻字,爱用欧化句式却是表达上不过关的体现

好的文章是易懂且具有思想深度,该考生的思想深度有了,但在表达上却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引起争议的原因。所以这篇文章的立意和思想值得学习,但表达方法并不值得学习。反而是2017年天津的高考满分作文《说器》是一个值得学习的地方,引经据典且有通俗易懂,不仅展示了思想层面的思考高度,更是有一种娓娓道来的说服感,让人能通过论述的观点进行更深的思考。

题主好。

都满分了,应该不坏。不然评分机构的脸该往哪儿搁(此处幽默一把)?

一篇文章,不管以什么方式写就,教人读懂应该是首要的。不然,写它做甚?

首先这位考生读过很多书。海德格尔的哲学,卡尔维诺的小说,米沃什的诗歌(《礼物》)都有所提及,真好。

我相信该考生对米沃什的《被禁锢的头脑》颇有研究。卡尔维诺也应该是他(她)深以为然的作家。这对一个课业繁重的高中生来说实属难能可贵。值得为之点赞。

读这篇作文有点累,读了两遍,脑袋有点乱。间或跳出的生僻字会让正在津津有味嚼着米饭的嘴巴因为一粒沙子的出现而兴味索然。

还有在阅读过程中,我感受不到那种娓娓道来的舒适感。说是诘屈聱牙虽然有点过,但并不是每个读者的口袋里总揣着《新华字典》。

整篇作文给人以“搭积木”的感觉。不过它的“文化味”、“学者范”还是很拿人的。

毕竟只是一篇高考作文,能写到这个程度已经不仅仅能用难能可贵来形容了。该考生一定会前途无量,成为国家栋梁之材已毫无疑问了。

顺便说一句,《生活在树上》的作者将来如果想成为诗人和小说家可真不好说,但成为一个评论家/文论家只是顺理成章的事。祝福他(她)!

原创文章,作者:普尔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puerpx.cn/pxwd/316.html

(0)
上一篇 2022-04-10 下午11:00
下一篇 2022-04-10 下午11:0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