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力是突破固化思维的能力,是对于知识活学活用的能力,也是技术创新的表现能力。
中国人注重应试教育的优势在于:培养了人们整体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模式,培养了人们集体主义的认知与意识,使得人们拥有行动一致,步调统一的能力,形成整体性的集体合力。但应试教育的缺点方面,就会使得人们丧失了个体的创造力,以及允许创造力发挥的环境。应试教育培养了我们非常强的学习能力,如何在应试教育的基础上,在培养整体意识的同时,加强个体创造力的培养,这将是最为先进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创新。
新时代要求创意创新,就要求人们从过去的思维模式中,求新求变。但由于习惯性的思维模式,造成人们追求创意创新的“安全性”,不出错,怕出错,于是创意创新基本就是一种“安全”地复制,抄袭,把别人已经成功的经验成果搬过来,有的稍作改变,有的甚至都懒得改变。
创造力是对于固着思维的突破,对于习性习惯地革新,这样的能力不能只局限在思维之中求得突破;不能只在理性之中提升思想;创造力在左脑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下,更要通过身体力行地实践和体验,打开与加强右脑的开发。
右脑是感觉与感受的脑,和心的感受和身体的感觉相连,是情感丰富的脑,产生灵感。灵感是直接地感觉感受事物的能力,催生丰富的想象力,是直觉性的和世界事物沟通互动的能力,是突破已有的理性思维和概念逻辑的能力,这种能力在我们教育所造成的社会环境中被无意识地压抑了,人们不擅长身体参与的情绪表达,也羞于直接用心表达的情感交流,人们以理性的方式表达情绪和情感,人们对自我的情绪和情感的接受度不够,感觉和感受麻木,灵感就枯竭了,创造力被压抑了。
没有创造力的理性世界是冰冷的,理性的世界是抽象的,不生动的,唯有健康生命力的创造热情可以让理性世界趋于真实,通过身体力行感性能力的开发,让理性更趋丰富与精彩。
所以国家进行教育改革,让孩子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注重创造力的培养,在整体的意识中,既强调整体,又开发个性创意和创新,这是先进的教育课题与实践。
创造力培养的重点在于开发和加强人们对于自己身体的直接感觉和心灵的感受,如何个性化内容的创意表达,又能技术与形式的创新表现,这是生命中健康的感觉和感受自发性的打开,而不是对于身体感觉、心灵感受的理性思考和逻辑判断的束缚。
当我问:“你身体的感觉如何,你此刻心的感受是什么?”我发现学员们进入了头脑的思考,他们已经不能直接地连接自己的身体感觉和心情,不能直接地知道自己的感觉和感受,他们在头脑里想,我的感觉和感受是什么呀?
创造力由多种成分组成,或者说受六种不同因素间的相互作用组成。只要个体能够整合创造力资源,将自己投入到正确的目标上,大多数人都会有创造的潜能,而且至少能够具有一定程度的创造力。
1.智力资源
三种能力对创造力有重要作用:
1)发现并解决新问题、或者用新方法解决旧问题的能力;
2)评估个人的构想,然后决定哪一种想法值得投入、哪一种不值得投入的能力;
3)向他人推销、宣传新观点的重要价值的能力。
2.知识
如果要成为一个有创造性的或者有改革精神的文学家、音乐家或者其他学科的带头人,无论是儿童、青少年还是成人,都必须对他所在的领域非常熟悉,正如霍华德·格鲁伯(Howard Gruber)所描述的:“顿悟只会光顾那些有准备的头脑。”
3.认知风格
偏好用自我选择、新异的、发散性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这对创造力很重要。这种认知风格还可以帮助个体拓宽思路,从整体上对问题进行思考,比如区分出什么是树木,什么才是整片的森林。
4.个性特征
已有研究表明,一些个性变量与创造力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如乐于冒险、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从众的自信心,以及对某一想法执着追求的精神,坚信这些想法最终会得到认可。
5.动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特蕾莎·阿马比尔(Teresa Amabile)认为,人们只有对从事的某一领域的事业有真正的热情,对工作本身感兴趣而不是对潜在的回报感兴趣,才会取得创造性成就。如果对儿童施加过分的压力,或驱使儿童一心为了获奖的话,将会使他们丧失对所追求目标的内在兴趣,从而真正地损伤他们的创造力。
6.支持性的环境
对在棋类、音乐或数学方面有特殊才能的儿童进行的研究发现,他们的天才是环境所赐予的。他们生长在一种能促进他们的智力和动机发展,并对他们的成绩及时进行鼓励的环境里。有创造力的儿童的父母通常都鼓励孩子进行智力活动,并能接受孩子的与众不同。他们还能迅速发现孩子的特殊能力,并请专家、教练或家庭教师辅导孩子,使孩子的特殊才能得到进一步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普尔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puerpx.cn/pxwd/6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