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传统的大师们如陈安之,刘一秒,梁凯恩,翟鸿燊,俞凌雄等等感觉没有市场了呢

这几个人中,系统听过翟鸿燊的视频讲座,我们不光听,还要交学习笔记,当时真的把翟鸿燊的讲座当做国学经典了,这主要源于他的口若悬河,“通天彻地”,现在看来,他的名头“国学战略大师”之类的,不过是自封的幌子。

为何传统的大师们如陈安之,刘一秒,梁凯恩,翟鸿燊,俞凌雄等等感觉没有市场了呢图1

但幌子归幌子,必须承认他的知识积累的水平很高,口才和煽情能力很厉害,虽然他口头常背诵的就那几句道德经。至今,在看视频时,也会偶尔听听他的讲座,回忆当时情景,反思自己的不足,即便现在,能达到他当年那个表达和表演水平也不容易。

对于陈安之,印象不如翟鸿燊好,其中原因,大概缘于陈老师的狂轰滥炸的传销模式吧?当然还有千篇一律的台词、居高临下的口吻,自吹自擂的狂傲,让人心生反感。

为何传统的大师们如陈安之,刘一秒,梁凯恩,翟鸿燊,俞凌雄等等感觉没有市场了呢图2为何传统的大师们如陈安之,刘一秒,梁凯恩,翟鸿燊,俞凌雄等等感觉没有市场了呢图3

因为组织学习的需要,联系了不少“国学大师”,而陈安之则长篇累牍地给我们发送所谓成功学的相关教程、学员成就以及入学的优惠政策,并以传道者的口吻告诫我们:时机难得,迟疑不决者将终生无所作为!这样的恶咒实在恐怖,令人深感“传销”的恐惧,加之有不少来自全国各地的美女加了好友,言辞如出一辙,先是感恩感谢,要给红包,继之请求多多介绍进群,结果进群就宣传陈安之,也不见一个给红包,这加重了我对陈安之“传销”的怀疑,但碍于情面,不好意思删除他们,直到两年后的2015年,实在忍不下他们夜以继日的狂轰滥炸,最终将他们全部拉黑,并通知有关朋友群,踢出那些经我介绍的美女。

为何传统的大师们如陈安之,刘一秒,梁凯恩,翟鸿燊,俞凌雄等等感觉没有市场了呢图4

刘一秒的事迹倒是听到不少,也是我们那时候的热议人物,但没听过他的课,据说他的课时费创下了当时的天价记录。其他诸“大师”不甚了解,不敢妄说。现在我想说说我对这一现象的大致看法。

刘一秒讲课阵容

时代催生了“大师”群体

所谓的大师,几乎全是自封,估计国家还没有这个称谓,即使是季羡林先生那样的国学家,他自己也坚决反对别人称呼他为“国学大师,官方也是称呼其资深教授,所谓大师,只是民间的炒作说法,事实上这个称号根本就没有获得正式认可。

前些年的所谓国学大师,是那个时代出于企业家的包装需要和投机者的商业眼光涌现出来的。20年前,正是草根企业家横空出世的集中期,他们大多胆大文化低,暴富起来的大多数个体企业主游离于体制之外,精神备感空虚,求神拜佛,大量购买书籍、名人字画,包装自己。曾经有小品讽刺一些企业家用报纸包裹砖头,整齐地放在书橱里装点门面,出钱举办文化沙龙等等,就是那个时期一些企业家的真实写照,当然小品有些夸张,但是家中书橱整整齐齐摆满大部头书籍,满墙挂满名人字画的大有人在。

为何传统的大师们如陈安之,刘一秒,梁凯恩,翟鸿燊,俞凌雄等等感觉没有市场了呢图5为何传统的大师们如陈安之,刘一秒,梁凯恩,翟鸿燊,俞凌雄等等感觉没有市场了呢图6

刘一秒讲课阵容

他们急切希望获得社会承认,谁来为这些企业家鼓劲吹风,提供精神支撑?于是一些江湖大师应运而生。一个需要尊严,可以挥金如土;一个提供精神胜利法,必须高门槛进入,在这样的的商业文化背景下,大师们和老板们惺惺相惜,互相鼓舞,一个可劲地吹牛,一个可劲地撒钱,包装越来越靓,声势越造越高,名声越来越响,大师满天飞,学费见风就涨,催生了一个“成功学”,大师热持续升温10多年。

大师们所讲内容其实就是灌鸡汤

在过去的一二十年,经济快速发展,信仰却丢失了,于是鸡汤文化盛行,即便是主流文化也未能免俗,比如于丹教授的国学演绎,就被人冠以“心灵鸡汤”名号,再比如半官方半江湖的国学大师南怀瑾老师、曾仕强老师,也多少沾染一些世俗气,因为老老实实做学问没人理会,越会吹,越有人信。更别说江湖大师了。

为何传统的大师们如陈安之,刘一秒,梁凯恩,翟鸿燊,俞凌雄等等感觉没有市场了呢图7

江湖大师们的授课场面很宏大,理论很高深,涉及很广泛,他们还会展示与高层互动的资料,与高校合作的证据,他们要把商业、事业、神业结合起来讲述人生奋斗的目标意义,要把过去、现在与未来贯穿起来,讲述今天是从三年前就开始的,今天的所作所为又决定了三年后的未来,他们以当今世界最有影响力的企业做案例,拆开合并,以自己的方式全新演绎,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听起来心潮澎湃,用起来无从下手。

几乎无一例外地,这些大师们整个课程自始至终严格执行一套规范化的流程,比如开头要起立常某种歌曲,课程中间要进行学员互动,翟鸿燊就要求课堂关灯,男女促膝互握对方,以消除害羞心理。刘一秒更是讲课宗教化,讲台、嘉宾席的设置位置、角度,板书生、擦黑板的书童的站位、站姿,以及端杯子、倒水的“御用”服务小姐(小哥)何时倒水,都有具体讲究。

为何传统的大师们如陈安之,刘一秒,梁凯恩,翟鸿燊,俞凌雄等等感觉没有市场了呢图8

总之,那是一个时代的印记,因为需要,所以他们应运而生了。他们顺应了时代,也曾闪过光、发过热,一定程度上普及了国学。随着社会的越来越理性,似乎大师们都隐退了,但是换了马甲的大师依然大量存在,至少这种“大师文化”的影响还在,并将长时期地存在着,或许这是时代的选择、历史的必然?

为何传统的大师们如陈安之,刘一秒,梁凯恩,翟鸿燊,俞凌雄等等感觉没有市场了?

可以分几点来看待。

1. 是真的没市场了?还是你接触不到呢?区分这一点很重要,因为真没市场了。说明是好现象,是大众认知整体上上了一个台阶。知道成功学的相对性,知道成功学有相对适用范围。知道盲目跟从的坏处,哪怕是相对正确的成功学。

2. 大环境发生了大变化了。人们对成功的定义在当下的个人时代,相对于过去个人想要取得成就的难度,已经降低了不知道多少倍。在这么一个彰显个体差异的时代,已经不用去将强调化个体差异的成功学当成秘籍了,因为人们随处可以见到反成功学而成功的例子。

随着人们选择成功的方向和方式因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和个体化,单一的成功学变得越来越不合适是无可避免的。

原创文章,作者:普尔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puerpx.cn/pxwd/3327.html

(0)
上一篇 2022-07-11 下午12:38
下一篇 2022-07-11 下午1:1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